133.王叡的劝告_绯闻太后的真实人生
顶点小说 > 绯闻太后的真实人生 > 133.王叡的劝告
字体:      护眼 关灯

133.王叡的劝告

  皇上十分笃定,他觉得自己说的一点也不错。

  不管用什么办法,他都要破坏太后的许诺,降低她的威信。征兵虽然是皇上一时心血来潮,但他越想越觉得还不错,太后是妇人,永远不可能掌控军权,而自己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谁又能奈自己如何呢?

  冯太后淡淡地一笑,“皇上,能让君王心安的从来不是铁骑,不是足够多的粮食,更不是足够多的布帛。”

  “还在你小的时候,我就给你讲过袁绍粮草充足,可曹丞相还是赢了官渡之战;苻天王拥百万之师,依旧输了淝水之战,这样的例子还多得很。”

  “魏国先祖们率领铁骑得到天下,但现在却不能再依靠铁骑治理天下了。这几年,国内叛乱叠起,便是祖先们建立起来并视为藩篱的六镇也有许多部族谋反,甚至遁入柔然,为何?是因为我们的鲜卑铁骑不够强大吗?是因为太仓的粮食不够多吗?”

  “是因为皇上不能以德治国,以律治国,爱惜子民啊!”冯煦便再叹道:“我虽然是深宫的妇人,但也曾临朝听政,不能看着皇上一错再错,将魏国带入深渊。”

  “前些时日我赈济流民时之所以要记下他们的故乡、名字,不只为了避免真正的叛贼冒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安心回乡,重新成为魏国的百姓。而现在皇帝再三要重新征收粮草,又要夺回他们得到的粮帛,岂不是要重新逼他们叛乱吗?到那时,纵皇上重新征兵百万,也难将他们全部剿灭,纵太仓堆满粮食,也难以守住。”

  “无论如何,皇上一定要安抚回乡的百姓,绝不能将他们再逼反了。至于向太仓输粮,不如也就此停下,恢复过去的赋税,让百姓得到休养。”

  皇上坐在太华殿中,却仿佛身处荒山野岭,除了李欣等几个人,几乎所有的臣子们都赞同太后。这种感觉是他曾经经历过的,也是他最为痛恨的。

  要知道,太华殿是自己议政的大殿,不是太后的北宫!

  过去,他还小,没有办法改变,但现在他已经长大了,绝不会任由别人主导朝政,哪怕太后说的再有道理。而且,皇上并不怕叛贼,自己是魏国的君王,手握几十万铁骑,那些叛贼又算什么!

  皇上按着腰刀站了起来,蛮横地道:“太仓输粮决不能停!朕还要征兵十万,看谁敢再叛乱!”毕竟是帝王,拿出这个气势来,便中源贺等宗室重臣都为之一滞,不知如何是好。

  太后一向涵养极好,此时竟被拓跋弘气得心头火起。说到底,拓跋弘如此坚持,哪里为了家国天下,根本就是针对自己!

  既然如此,冯煦也会针对回去。

  可她才要站起来,却见散骑常侍王叡已经站到了殿前道:“请陛下听我一言。”

  王叡是个可用之材,在守城时冯煦曾对他委以重任,此时见他出来反驳皇上,倒替他担心——拓跋弘心胸狭窄,早因为王叡救了自己和太子恨上了他,因此这一次纵然王叡守城有功,她亦没有主张为他加官,依旧还任散骑常侍这个虚职,兼太史令,其实是为了保护他。此时王叡稍有不慎,便会有灭顶之灾。

  冯煦有心制止王叡,这个人救了她和宏儿,她将来要报答,也要任用,所以不想他出事。

  可是王叡显然很不需要,他甚至没有看太后,却向皇上道:“陛下决心要收回围城时散出的粮帛,继续太仓输粮,身为臣子原本不敢反驳。只是我方从外任调回,所闻所见与平城不同,现在回禀陛下,也许会有点用处。”

  “平城被围之时,陛下在武周山,守城、安民、赈灾皆由太后主持,政令亦出自北宫。如今陛下回到平城,旨意与先前完全相反。治理天下本无定论,太后与陛下审势而为,各有高见,臣子们亦难断定孰是孰非,只是寻常百姓又安能区分政令来自北宫还是太华殿?因此只道朝廷朝令夕改,不守信用,再不信服天子,将来皇上又如何治理天下?”

  “便是平城内的百姓们知道了哪道政令出于太后,哪道政令出于皇上,但在他们看来太后和皇上本就是母子一家,并无区别,若是得知皇上的旨意正与太后相反,岂不会迷惑不解?且更无所适从。”

  李家被灭族之后,皇上已经摆明了针对太后,而太后亦自隐居的方山回平城,辅佐皇长子成为储君与之分庭抗礼,朝中的臣子谁看不出来?甚至很多臣子已经在想应该跟随哪一方——皇上成年不久,且掌控皇权,论理应该跟随皇上;可是皇上无论人品才能都比太后相差太多,灭了李家和慕容两家更是不能服众,最近又有传闻皇上故意在武周山延误军情不及时回援平城,所以多半人心向着太后……

  而且,太后还抚养着太子,魏国未来的国君。

  但是,并没有一个人敢在朝堂上将这些话说出来,哪怕是源贺和高允,他们在讨论朝政时从来都只争辩是非,却完全将太后与皇上间的矛盾回避了。

  还是王叡第一个在朝堂上明明白白地揭开了。

  可王叡的话却如此光风霁月,哪怕是皇上听了都收起了按在刀上的手,不觉还轻轻地点了点头。

  尽管皇上很想太后死,但他从不敢在朝臣面前露出一分。事实上,他一直在太后面前恭恭敬敬,不只是因为鲜卑人向来敬重母亲,更因为太后是自己的嫡母,抚养过自己,她还诛杀了乙弗浑让自己坐稳了皇位……也许,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恩太深了,拓跋弘才再不想见到她。

  太后如果如自己之愿死掉,拓跋弘保证一定会为她封一个很好的谥号,将她风风光光地葬在金陵,痛哭流涕地哀悼她,让世人都看到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可是,太后的命真硬啊,她逃出了方山的疫病,逃出了许多次的谋杀,甚至平城被围也安然无恙。她还逼着自己立了太子,带着太子来到太华殿指手画脚。

  王叡说的不错,既然自己的忿恨不可能公之于天下,那么,就不能让天下人觉得母子生隙,那样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自己错了。拓跋弘想了又想,推翻太后的政令果真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王叡不愧出身名门,学富五车,朕怎么能让人误会与太后不睦呢?太后将朕抚养长大,朕登基以来一直孝养太后,母子和睦,毫无嫌隙。既然如此,除了征兵,其余政令暂且不发。”而且不论他心中有多不情愿,却不得不露出笑容,似乎很开心。

  朝堂之上差不多所有人都舒心地笑了,没想到皇上、太后,还有朝中重臣们争论了半晌的难题被一个才调入平城没多久的散骑常侍解决了。不过呢,王叡之所以能几句话劝了皇上,就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皇家内幕,所以才不知避讳,误打误撞成功而已。

  冯煦看看王叡平静的面容,却根本不相信他不知道自己与皇上已经势成水火。

  王叡早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如果说在鹿野苑里他猛然间遇到老虎未必想太多,但之后不可能想不到,即便他果真没想到,但守城时他也应该感觉到了。

  这就是他的计谋,光明正大地将许多人心里暗暗思忖却不敢说的话说出来,而且还说得坦荡磊落,让一向固执甚至已经有些癫狂的拓跋弘都只能笑着答应。

  表面上,王叡并没有如同源贺、高允等人站在自己一边,支持自己的主张,但是他只用了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服了皇上不再追回赈济的粮食,不再令各地向太仓输粮。唯有皇上决定征兵没有改变,这其实也是冯煦所能接受的。

  固然冯煦反对征兵,但她如今只是太后,对朝局的掌控还很弱,不可能事事占上风。便是朝中大多数和臣子们赞同自己,他们却也不可能事事反驳皇上。

  总之,就是今日冯煦自己出面,结果也不可能比这还要好了,而且可能还会因此与皇上当众反目。

  王叡不只提醒了皇上要在众人面前保持母子同心的假相,其实也是在提醒自己。

  如今自己的力量远远弱于拓跋弘,还是需要隐忍。

  于是太后也笑了,“皇上能够如此通情达理,我十分欣慰,而魏国的百姓们得沐皇恩,应该更加高兴。”

  是的,除了平城人,外面的州郡哪里懂得先前的旨意是太后所发,他们感谢也应该感谢自己。拓跋弘这样想着,又笑道:“朕必不能再允许平城被围,太后只管安居北宫颐养天年。”

  “若是魏国太平,我倒是宁愿一直在深宫里教养太子呢。”冯煦说着站起身,拉着太子的手,“我们该回北宫了。”

  谁想到太子挣开了她的手几步跑到了阶下,自怀里拿出一个兽头囊递到王叡面前,“这是我赏你的。”

  王叡正端正在立在阶下,急忙俯首称谢,“多谢太子!”

  太子方才五岁,不过他虽然年幼,却被教养得极好,每随着太后出宫行坐俨然,颇有人君风范,今天还是第一次不按常理,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然后便齐声赞道:“原来太子竟还记得鹿野苑之事!”

  冯煦心中也是吃惊,前几天她做了虎头纹囊,见太子十分喜欢便要替他系在腰间,不料他却收了起来,原来那时太子便有心赏给王叡——想想倒也不差,当初王叡可不是在虎口下救了自己的太子?

  只是太子若是与自己商量,冯煦一定不会让他赏一个丝囊,而是会帮他挑几件金玉之物,一则丝囊不够贵重,再则这个丝囊是自己亲手做的,送人其实不大合宜。

  不过冯煦很快就微微一笑,自己并非寻常女子,不必在意一个丝囊;想来王叡也不是爱权势富贵的人,若是那样他并不会用心为自己谋划,向拓跋弘进言了;而宏儿的一片真心,总要比金玉之物更加感人。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dxs123.cc。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ddxs123.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